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在务川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2025-07-11 10:15 来源:贵州工程职业学院
一堂田埂上的党课:政策原来会发光
“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咱脚下的田埂、院里的炊烟!” 杉板村副主任张宇的话掷地有声。在金银花田埂旁,他指着漫山遍野的花丛算起 “致富账”:“这政策就像及时雨,以前咱守着好山好水穷熬,现在每亩金银花能增收3000多块!
实践队员韩蓉萱的笔记本上,除了记录着杉板村十年变迁的数据,还画了一幅小小的金银花。“原来文件里的‘产业扶持’四个字,是真能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的光。” 这场用 “土话”讲透的党课,让书本上的理论长出了脚,稳稳地踩在了黔北的土地上。
当非遗遇上00后:傩戏面具在短视频里 "活" 了
“家人们看过来!这傩戏面具上的红纹路代表吉祥,黑纹路能镇邪哦~” 镜头前,实践队员举着傩戏面具,用年轻人最爱的方式介绍着这项国家级非遗。
为了让沉寂的傩戏重新 “开口”,队员们熬了三个通宵整理资料:从《开路将军》到《打秦童》的经典剧目,从雕刻工具到上色技巧,最后变成图文并茂的宣传册和15秒就能看懂的短视频。村民李大叔翻着册子笑:“活了大半辈子,才知道咱跳的傩戏这么有讲究!”
书桌前的小老师,窗台边的暖心人
“姐姐,这个拼音怎么拼?” 留守儿童小宇的铅笔在本子上画着圈,实践队员蹲在小板凳旁,握着他的手一笔一划教。院坝里,跳绳比赛的欢呼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屋檐下,队员们帮空巢老人张奶奶晒被子,听她讲儿女在外打工的故事。
“你们来的这几天,屋里的灯都亮得久些。”张奶奶的话让队员眼眶发热。7天里,实践队走访了32户特殊家庭,送去的文具和书籍或许不多,但那些陪着写作业的夜晚、听老人唠叨的午后,让“反哺”两个字有了温度。
金银花田里的青春汗
“原来摘金银花要掐着花蒂才不会散!”正午的太阳把田埂晒得发烫,队员谢佳余的草帽下全是汗,手指被花藤划出细痕也没察觉。跟着农户学采摘技巧,一上午摘满5大筐,直起腰时才发现后背的衣服能拧出水。
“以前觉得‘谁知盘中餐’是句诗,现在才懂是真累。”他擦着汗笑。这片金银花田,不仅让队员们体会到“一粥一饭” 的来之不易,更明白了乡村振兴里“实干”两个字的分量。
离别的时候,小宇把画着风筝的画塞给队员:“姐姐,你们还会回来吗?”实践队的7天结束了,但那些在党课上种下的信念、非遗里点燃的火种、关爱中传递的温暖、田埂上明白的道理,才刚刚开始生长。
就像“春晖·风筝”的名字,青年学子是飞出大山的风筝,却始终牵着故土的线。而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正需要这样一笔笔青春的色彩 —— 用知识唤醒土地,用热忱温暖人心,让“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的誓言,在黔北的山村里,在更多需要的地方,开出花来。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今日务川”
编辑丨张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