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持续描绘人才培养的崭新气象

时间:2025-10-19 15:45 来源: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浏览: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持续描绘人才培养的崭新气象(图1)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体育馆一角。

走进坐落于风景如画的“中国傩戏之乡”德江县南城上海路的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厚德重能、知行合一”的校训格外耀眼,雅致与宁静的校园绿树环绕,花香四溢,为师生们营造出一片宜人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这里,四季花开,每一处转角都充满了自然的韵味与生命的活力,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里,不仅承载着知识的海洋,更弥漫着青春的气息,《青春飞扬》的校歌旋律激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验,让人流连忘返。

 

过去5年,是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意义深远的五年。该学院党委坚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全面展现广大师生立德树人、奋发有为的新风貌,汇聚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正能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5年间,这所学校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交出了一份厚重、精彩的发展答卷。

 

党建引领推动发展  立德树人谱写新篇

 

5年来,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着力强化领导把方向、强基固本筑堡垒,不断探索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新路子,谱写新时代民办高职院校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坚持正确方向,确保党的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构建“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把党的建设有关内容写入学校章程,实现党政领导“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全覆盖。细化党政联席会议议事决策事项清单,推行党委委员定点联系党支部制度,实施党政“双签制”,推动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持续描绘人才培养的崭新气象(图2)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学生参加就业招聘活动。

 

坚持思想铸魂,确保党的思想领导坚强有力。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创新“班子领学、专家辅学、联组共学、支部比学、实践研学”五学模式,实现师生思想理论学习日常全覆盖。坚持党委书记、校长及班子成员带头讲授思政课,建立校外思政实践基地2个,推动思政课教师“理论+实践”能力双提升。建立“一月一排查、一学期一研判”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理论宣讲,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覆盖师生1.2万人次,为学生一生成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坚持强基固本,确保党的组织领导保障到位。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定期培训,开展党课比赛、典型交流、述职考核。规范制度,创新党员活动形式,提升组织生活感召力。推进以“政治建设标准化、思想建设常态化、组织建设规范化、作风建设长效化、制度建设科学化”为目标,以“选好支部书记、带好支部队伍、干好支部工作”为内容的“五化三好”党支部建设,联合企业打造“党建和创”平台,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使抓党建与抓发展紧密融合,让党旗在民办高校高高飘扬。

 

坚持立德树人,确保党的育人导向确切精准。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建设党建联合体,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行动,打造“共融共促红色共同体”。成功申报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教育融入职业教育案例入选贵州省职业教育优秀案例。荣获2023年全国高校跨境电子商务大赛一等奖、2024年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项目一等奖并代表贵州省参加国赛。每年学生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93%以上,“专升本”上线率连年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96.53%,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持续描绘人才培养的崭新气象(图3)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护士专业学生进行毕业宣誓。

 

坚持风清气正,确保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深化清廉校园建设,开展廉洁教育进校园,弘扬教育家精神,建立教师廉洁档案,常态化开展师德专题教育,注重营造崇德尚廉的育人氛围。完善教职工参与治理机制,构建风清气正育人环境。

 

建设载体储能赋能  着力培育适用人才

 

5年来,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以全智之力奋勇托举民办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决心和智慧,推动教育教学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正成为一股在新一轮生产力布局中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力。

 

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感召是该校学科专业改革布局的牵引线。该校坚持向应用型深度转型,学科功能定位与产业布局匹配度大幅提升,跨界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学科专业结构更加适应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升。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持续描绘人才培养的崭新气象(图4)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蓝图既定,专业改革蓬勃推进。该校响亮提出提高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水平,提升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人才好不好用,市场和行业说了算。多年来,每个假期,该校都要组织骨干队伍去各实习点拜访,掌握一手资料后再与实习单位就实习生派遣、学术交流、毕业生就业等座谈。“访企拓岗每年都要开展,所有实习点全覆盖。更重要的是了解就业市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拓宽就业渠道。”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健告诉记者。

 

该校还为全校科研人员丰满羽翼。建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贯通机制,全方位激发教师开展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

 

如何打破高校和产业、企业间的壁垒,从机制上为区域创新赋能?该校作出了自己的尝试。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持续描绘人才培养的崭新气象(图5)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学生在实训课堂。

 

为高质量发展储能赋能,首先要把载体建设好。该校着力打造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教融合平台,多措并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选聘产业教授参与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建立教师赴企业挂职实践工作机制,双向赋能,不断激活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引擎。

 

5年来,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始终秉持将自身发展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与国家战略大局,匠心精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适用性人才战略为基础,在时代改革的浪潮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经过数载深耕,牢固树立育人标杆的挺膺担当,一批批学子扎根各地活跃于各个舞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筚路蓝缕敢为人先 育才报国成果喜人

 

5年来,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共建新模式,在优势互补、双向共建中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持续描绘人才培养的崭新气象(图6)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校园文化节学生文艺表演。

 

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学生数量近13000人。专任教师526人,兼职教师116人;规划占地800亩,目前使用面积630亩,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

 

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加大。学校于2015年5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至今,共投入经费近7亿元。基本建成绿色校园,建立了覆盖教育教学管理全链条的智慧校园生态体系。

 

着力调整优化专业建设。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紧密挂钩,重点建设智能制造、智能汽车、智慧健康、智能建造、数字商科5个专业群、25个专业。建设校级“金专”3个。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50%以上,符合市场需求与学生就业导向。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持续描绘人才培养的崭新气象(图7)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师生在实操课堂。

 

深化校企合作,与德江县人民医院等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实施分段式人才培养。推进产教融合,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白智云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电商直播产学研中心等5个工学一体化实训基地。建成环境优美、设备先进的智能机械技术实训中心、工业智控实训中心、数智化汽车技术实训中心等实训基地。

 

学生就业创业持续向好。五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去向落实率95.68%,企业满意度96%,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满意度95%。荣获省教育厅“就业工作最佳创新奖”等荣誉。建设 “黔东北青禾筑梦就业创业孵化园”,打造“就业-创业-培训”三位一体支撑体系”。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持续描绘人才培养的崭新气象(图8)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学生在德江县傩堂戏博物馆开展实习活动。

 

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五年来,该校立项省级课题10项、市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60篇,其中核心期刊12篇;申请获批专利26项;编写出版教材7本,其中主编4本、副主编3本。与大龙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建大龙新型功能材料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与德江县人力社保局合作共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2024年以来,共计培训3000人次以上。

 

自2024年3月25日省委书记徐麟深入学校调研以来,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协调解决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省教育厅将该校“升本”纳入省教育事业“十五五”发展规划。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持续描绘人才培养的崭新气象(图9)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学生参加大学生文化节表演。

 

“五年来,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在新时代教育征程中行稳致远。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学校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校师生共同奋斗的结晶。”谈到下一步打算,贵州工程职业学院董事长赵泽辉说: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将以“智慧、绿色、人文”为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贵州一流、全国知名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建成贵州省“新双高”职业院校,升创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挂牌设立“贵州工程职业大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植根西部,更知使命在肩;潜心育人,方能开创新篇。五年来,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西部,融通创新,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格局;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奋力彰显教育担当,以创新为舟,以笃行为桨,在黔贵大地上厚植育人沃土,自强不息,奋勇拼搏,在时代画卷中持续描绘人才培养的崭新气象,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独特智慧、注入独特力量。

 

转自贵州日报天眼新闻